📕书籍信息
- 书名: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 作者:戴维·谢弗
- 豆瓣评分:⭐8.4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276254
- 出版日期:2012-6
- 价格:88.00元
- 豆瓣: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第5版)》是一本优秀的“发展的”教材。全面的向读者介绍了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研究的当前情况。注重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内容有趣、全面、新颖,文笔简洁、语言精练,通俗易懂。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第5版)》共14章,前3章介绍了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研究的取向和研究工具,包括对研究方法论、经典理论和现代理论的回顾。4~10章主要讲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产品”,包括情绪发展、亲密关系的建立、自我发展、成就、性别类型化与性别角色的发展、攻击性与反社会行为、利他与道德发展。11~13章讲人在其中获得发展的“生态”背景和环境,包括家庭以及电视、电脑、学校和同伴群体的重要影响。第14章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提醒读者学以致用。
📣听过的人说…
- 🌞: 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理发展(感知和运动能力),认知/思维发展(智力发展,认识周围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性与人格发展(适应社会环境,与周围人合作与交往)。
- 😗: 今晚才知道毕业生不能再借书了…就此成为绝唱…
- 🤖: 比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更实用。简直满赞!有孩子一定要再读这本书!!!!
📑书籍章节
- 译者序
- 序
- 第1章 概论
- 普适父母机–一项思想实验
- 从历史角度看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 前现代化时期的儿童期
- 作为研究对象的儿童:婴儿传记
- 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 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 关于人类发展的问题和争论
- 关于人类本性的早期哲学观
- 天性对教养
- 主动性对被动性
- 连续性对不连续性
- 发展是普遍性的还是特定性的
- 研究方法
- 科学方法
- 收集资料:发现事实的基本策略
- 查明关系:相关设计与实验设计
- 相关设计
- 实验设计
- 自然实验(或准实验)
- 发展研究设计
- 横断设计
- 追踪设计
- 序列设计
- 微观发生学设计
- 跨文化比较
- 附言:做一个发展研究的明智受益者
- 第2章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经典理论
- 精神分析理论
-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 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与批评
-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埃里克森理论的贡献与批评
- 今天的精神分析理论
- 行为主义(或社会学习)理论
- 华生的行为主义
- 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激进行为主义)
- 班杜拉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学习中的交互决定作用
- 社会学习理论的贡献与批评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 皮亚杰关于智力与智力发展的观点
- 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 皮亚杰理论的贡献和批评
- 第3章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近期理论
- 现代进化论
- 经典的习性学理论
- 习性学与人类发展
- 现代进化论
- 进化论的贡献及对其的批评
- 行为遗传学:个体差异的生物基础
- 估计遗传影响的方法
- 估计基因和环境的影响
- 遗传对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 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发展
- 行为遗传学取向的贡献及对其的批评
- 生态系统论:一种现代环境论观点
-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发展环境
- 生态系统论的贡献及对其的批评
- 现代认知观
- 儿童社会性与个性发展
-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 社会文化理论的贡献及对其的批评
-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或归因理论)
- 社会信息加工观点的贡献及对其的批评
- 理论和世界观
- 第4章 情绪发展与气质
- 情绪和情绪发展概述
- 情绪和情绪发展的两种理论
- 分化情绪的表现和发展
- 第一年中分化情绪的发展顺序
- 快乐这一积极情绪的发展
- 消极情绪的发展
- 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
- 情绪表达的后期发展
- 识别和理解他人情绪
- 对情绪的早期识别和解释
- 识别他人情绪的后期发展
- 对情绪原因的理解
- 学会调节情绪
- 情绪和情绪自我调节的早期社会化
- 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的出现
- 学习和遵守情绪表达规则
- 情绪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适应
- 气质与发展
- 气质及其测量
- 遗传和环境对气质的影响
- 气质的稳定性
- 早期气质表现与后期发展
- 第5章 亲密关系的建立及其对未来发展的意义
- 什么是情感依恋
- 依恋是互惠关系
- 同步互动与依恋
- 婴儿怎样对他人产生依恋
- 依恋的最初发展
- 依恋理论
- 依恋安全性的个体差异
- 测量依恋的安全性
- 依恋中的文化因素
- 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
- 养育质量
- 婴儿的气质
- 作为依恋对象的父亲
- 作为养育者的父亲
- 父亲是情绪安全性和其他社会能力的促进者
- 依恋与后期发展
- 安全与不安全依恋的长期影响
- 依恋特征为什么能预测后期发展
- 依恋是终生不变的吗
- 无依恋的儿童
- 婴儿期和儿童期社会剥夺的后果
- 早期剥夺为什么是伤害性的
- 儿童能从早期社会剥夺中恢复过来吗
- 母亲就业、日托与早期情绪发展
- 变换式养育的质量
- 父母教养方式与父母对工作的态度
- 怎样帮助参加工作的父母
- 第6章 自我与社会认知的发展
- 自我概念的发展
- 自我的出现:分化、区分和自我认识
- 我是谁?学前儿童的反应
- 儿童的心理理论和私人自我的出现
- 儿童中期和青少年期的自我概念
- 自尊:自我的评价成分
- 自尊的起源
- 儿童期自尊的成分
- 青少年期的自尊
- 随时间发展自尊是稳定的吗
- 儿童社会性与个性发展
- 父母和同伴对自尊的影响
- 文化、种族和自尊
-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同一性的形成
- 同一性形成的发展趋势
- 同一性形成是一个多么痛苦的过程
- 个人、社会和文化对同一性形成的影响
- 少数族裔青年的同一性形成
- 社会认知的另一面:了解他人
- 个人知觉发展的年龄趋势
- 社会认知发展理论
- 第7章 成 就
- 成就动机的概念
- 成就的动机观
- 成就的行为观
- 对个体成就的早期反应:从掌控到自我评价
- 成就动机理论与成就行为
- 成就需要理论
- 维纳的归因理论
- 德威克的习得无助理论
- 对成就理论的反思
- 文化和亚文化因素对成就的影响
-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成就观
- 成就的种族差异
- 成就的社会阶层差异
- 家庭和家庭成员对成就的影响
- 依恋特征与成就
- 家庭环境
- 教养方式与成就
- 创造力和特殊天赋
- 多成分观:斯腾伯格和卢巴特的投资理论
-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创造力
- 第8章 性别差异、性别角色发展与性
- 男性与女性的区分:性别角色标准
- 关于性别差异的一些事实与误解
- 性别之间的真实心理差异
- 文化方面的误解
- 文化误解能解释能力(和就职机会)的性别差异吗
- 性别定型的发展趋势
- 性别概念的发展
-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发展
- 性别定型行为的发展
- 性别定型中的亚文化因素
- 性别定型理论与性别角色发展
- 进化论
- 莫尼与艾尔哈德的生物社会理论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社会学习理论
- 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
- 性别图式理论
- 一种整合理论
- 心理上的雌雄同体:21 世纪的一种预示
- 真的存在双性化的人吗
- 双性化个体有优势吗
- 应用:改变性别角色的态度和行为
- 性特征与性行为
- 文化对性特征的影响
- 青少年期的性态度与性行为
- 青少年性行为的个人与社会后果
- 第9章 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
- 什么是攻击性
- 攻击性是一种本能
- 攻击性的行为界定
- 攻击性是一种社会判断
- 关于攻击性的理论
- 本能论
- 学习理论
- 道奇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 儿童社会性与个性发展
- 攻击性的发展趋势
- 早期冲突和攻击性的起源
- 攻击天性随年龄发生的变化
- 攻击性是一种稳定的特质吗
- 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 生物学观点
- 社会学习观
- 交互作用(或生物- 社会)观
- 文化和亚文化对攻击性的影响
- 亚文化差异
- 家庭对攻击性的影响
-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
- 家庭氛围和儿童的攻击性
- 控制攻击和反社会行为的方法
- 宣泄:一种有争议的策略
- 营造非攻击的环境
- 消除攻击性带来的好处
- 社会- 认知干预
- 应用:防止校园内的攻击和暴力
- 第10章 利他与道德发展
- 什么是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 利他和亲社会发展的理论
- 生物学流派:亲社会行为是”预先编程”的吗
- 精神分析理论:以良心为向导
- 社会学习理论: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 利他的认知理论:成熟是中介
- 利他行为的发展
- 亲社会行为的起源
- 利他性随年龄发生的变化
- 认知与情感对利他的影响
- 角色承担和利他
- 亲社会道德推理
- 移情:影响利他的重要情感因素
- 把自己看做利他主义者
- 社会与文化对利他的影响
- 文化影响
- 对利他主义的强化
- 榜样的影响:利他的实践和宣扬
- 什么人能培养出利他的儿童
- 什么是道德
- 发展心理学家怎样看待道德
- 精神分析理论对道德发展的解释
-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道德理论
- 良心早期发展的新观点
- 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道德哲学家
- 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 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 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 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支持
- 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 道德是社会学习(与社会信息加工)的产物
-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一致吗
- 学会抵制诱惑
- 什么人能培养出道德成熟的儿童
- 对霍夫曼教育方法的批评
- 儿童眼中的教育方式
- 第11章 家 庭
- 什么是家庭
- 家庭是社会系统
- 直接和间接影响
- 家庭是不断发展的系统
- 家庭是蕴含式的系统
- 变化的世界中变化的家庭系统
- 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的养育社会化
- 教养方式的两大维度
- 四种教养方式
- 行为控制与心理控制
- 父母影响模式与儿童影响模式
- 儿童社会性与个性发展
- 教养方式的社会阶层差异和族裔差异
- 追求自主:青少年期的亲子关系
- 同胞和同胞关系的影响
- 新生命的到来给家庭系统带来的改变
- 整个儿童期的同胞关系
- 同胞关系的积极影响
- 独生子女的特点
- 家庭生活的多样性
- 收养家庭
- 精子捐赠家庭
- 同性恋家庭
- 家庭冲突与离婚
- 再婚和重组家庭
- 职业母亲和双职工家庭面临的挑战
- 当教养方式失常时:虐待儿童问题
- 谁是施虐者
- 谁是受虐者
- 环境诱发因素:虐待儿童的生态学
- 虐待和忽视的后果
- 对家庭的思考
- 第12章 家庭之外的影响(I):电视、电脑和学校教育
- 早期窗口:电视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
- 电视与儿童的生活方式
- 电视理解力的发展
- 电视暴力与儿童的攻击性
- 电视的其他不良影响
- 电视是一种教育手段
- 电脑时代的儿童发展
- 教室里的电脑
- 对电脑的担忧
- 学校是一个社会化的机构
- 学校教育能够促进认知发展吗
- 有效(和无效)学校教育的决定因素
- 我们的学校是否满足了所有学生的需要
- 对儿童的教育效果:跨文化比较
- 第13章 家庭之外的影响(II):同伴对社会化的影响
- 同伴是什么人,起什么作用
- 同伴互动的重要性
- 同伴交往的频率
- 同伴影响的重要性
- 同伴交际性的发展
- 婴儿期和学步期的同伴交往
- 学前期的交际性
- 儿童中期和青少年期的同伴交际性
- 父母对同伴交际性的影响
- 同伴接纳与受欢迎程度
- 测量儿童在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
- 儿童为什么被同伴接纳、忽视或拒绝
- 提高被拒绝儿童的社交技能
- 儿童及其朋友
- 友谊的发展
- 朋友之间和相识者之间的社会交往
- 拥有朋友有好处吗
- 父母和同伴是影响源
- 越来越遵从同伴
- 交叉压力是一个问题吗
- 第14章 结语:内容整合
- 人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 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规划
- 人是自身发展的积极贡献者
- 发展中存在着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 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可塑性
- 天性和教养的区分是一种伪二分法
- 正常发展和异常发展都重要
- 人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发展
- 从多个视角看待发展
-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 教养方式(和成人指导)的重要作用
- 多种社会力量共同促进了发展
- 来路已经很漫长,但前方仍然路漫漫
- 专业术语表
- 参考文献
- 人名索引
- 主题索引
⏏️必读理由
### 引人注目的标题:**”塑造未来之基:《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第5版)》深度解析成长奥秘”**
在探索个体成长与社会互动的复杂迷宫中,《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第5版)》无疑是每一位心理学爱好者、教育者及家长不可或缺的指南针。作者戴维·谢弗以其独到的见解与精湛的学术造诣,为我们铺设了一条理解人性本质的通途。
#### 为何此书值得一读?
– **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阐述上,而是巧妙地将深奥的心理学理论与日常生活的实例相结合,使读者能在现实情境中见证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生动演绎。特别是对情绪发展、性别角色构建等章节的深入剖析,让抽象概念跃然纸上。
– **全面而新颖的视角**:通过14个精心编排的章节,谢弗博士不仅回顾了经典理论,更引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确保读者能够掌握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书中对家庭、媒体、学校等环境因素的探讨,揭示了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成长路径。
– **实践应用的强调**:在理论的海洋中航行后,第14章的总结如同灯塔,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无论是教育策略的制定,还是个人成长规划,都能从中汲取灵感。
#### 关联读者需求:
对于正在寻找能够科学指导孩子成长路径、或是渴望深化心理学知识、提升自我认知的读者而言,《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如同一盏明灯。它不仅解答了“我们是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这一根本问题,还提供了培养健康人格、促进社会适应的实用策略。
#### 类似书籍推荐:
1. **《儿童心理学:发展视角》(Author: Jean Piaget)** – 这本书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详细介绍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与《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相辅相成,为理解儿童心理成长提供了另一重要维度。
2. **《依恋:为什么人需要彼此》(Author: John Bowlby)** – 专注于人类依恋行为的研究,为理解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基础提供了深刻见解,是对《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中亲密关系与家庭影响章节的完美补充。
通过《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第5版)》,我们不仅是在阅读一本教科书,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自我与社会的深度对话,它让我们更加明智地培育下一代,也更加理解自己的成长之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