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 书名:主体性和自身性
- 作者:[丹] 丹·扎哈维
- 豆瓣评分:⭐9.1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isbn:9787532744411
- 出版日期:2008-04
- 价格:27.00元
- 豆瓣:主体性和自身性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目前享誉英美和欧洲的中青年现象学家丹·扎哈维关于主体性和自身性研究的最新力作。在本书中,作者没有将目光仅局限于现象学内部,而是试图通过多学科(分析哲学、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讨论将现象学置于真正的对话之中。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在追随现象学传统的同时也将其所面对的问题放置在了当代学术探讨的背景下,加入当前有关自身、意识、主体性、自身觉知等问题的讨论,使得现象学的思考得以展现其持久的生命力以及在当代的适用性。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推动对主体性和自身性的进一步研究。
📣听过的人说…
- 😗: 当我全神贯注于阅读一篇小说时,我对叙述的故事有一个意识,同时对阅读这一行为有一个前反思的自身觉知,但我并不具有对任何一个自我的觉知。只要我专注于该体验,经历着它,那么便不会出现任何自我,只有当我们对此体验采用一种远距离以及对象化的姿态,即反思它时,自我才可能出现。大部分现象学家持此一阶意识理论。
基于现象学探讨自我意识,非常全面的文献。扎老师雷打不动的中心思想两条:一,现象学各家学说之… - 🤖: 原来现象学这么有趣啊,比另一本导读清楚多了,按照我的理解,胡塞尔是想开辟和逻辑学不同的道路解决同一性,所以要先验直观,要引入他者,但还是为了主体性。但后面结构主义发展得把主体性都整没了,所以现象学继承人是心灵哲学?
📑书籍章节
- 致谢
- 导论
- 第1章 自身觉知和现象意识
- 1.自身觉知的多样性
- 2.意识的高阶理论
- 3.一种单水平意识说
- 4.无穷倒退的问题
- 第2章 早期现象学中的诸种意识概念
- 1.意识的三种概念
- 2.意识流
- 3.内在意识和自身觉知
- 4.若干不足之处
- 第3章 时间意识的结构
- 1.体验的主体性
- 2.时间性
- 3.內在对象解释
- 4.“原意识”与自身触发
- 第4章 反思和注意
- 1.纳托尔普的挑战
- 2.对反思的现象学的批评
- 3.解释学的方法
- 4.纯粹的和不纯粹的反思
- 5.反思和变更
- 6.反思的现象学对解释学的现象学
- 第5章 意识和自身
- 1.非自我论的挑战
- 2.自身的不同含义
- 3.关于自身的叙事概念
- 4.作为一种体验维度的自身
- 5.经验性的内涵
- 6.一种自身感
- 第6章 自身和他人
- 1.表达与共情
- 2.具身的主体性和内在的他者性
- 3.超越共情
- 4.他者的超越性
- 5.一条多维的进路
- 第7章 心灵理论、孤独症和具身性
- 1.心灵理论
- 2.关于自身觉知的理论论
- 3.孤独症
- 4.一种批判性的反驳
- 5.重访孤独症
- 参考书目
- 译后记
⏏️必读理由
**引人注目的标题:** **”跨越边界的探索:扎哈维的《主体性与自身性》——现象学在当代学术对话中的新生命”**
**详细具体推荐理由:**
在《主体性与自身性》这本深刻而前卫的作品中,丹·扎哈维以其独特的跨学科视角,为读者铺开了一条理解人类主体性本质的全新路径。不同于纯粹的理论堆砌,扎哈维巧妙地穿梭于现象学、分析哲学、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之间,这种大胆的跨界融合不仅拓宽了我们对于“自身”与“意识”的传统认知边界,还为我们揭示了主体性在复杂多变的现代学术语境下的新面貌。书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扎哈维如何在多个章节中,通过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体验等案例的深入剖析,生动展现了主体性构建的动态过程。他不仅继承了现象学的精髓,更将其与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相结合,提出了既深刻又具有启发性的见解,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知识体系碰撞产生的火花。
**关联读者需求:**
对于那些在哲学、心理学或认知科学研究领域中寻求创新思维路径的读者而言,《主体性与自身性》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读物。它不仅满足了学者们对传统理论进行现代阐释的渴望,也为广大的思想探索者提供了一个理解自我与他人、内在与外在世界关系的新视角。无论是想要深化理论基础的学生,还是寻找灵感火花的研究者,或是单纯对人类心智奥秘充满好奇的读者,此书都能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深刻的阅读体验。**类似书籍推荐:**
1. **《存在与时间》(作者:[德] 马丁·海德格尔)** – 这是一部哲学经典,深入探讨了存在的意义及人类存在的结构,与扎哈维的作品在探讨主体性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2. **《我思故我在吗?》(作者:[法] 朱利安·巴吉尼)** – 本书通过一系列哲学思考实验,挑战了传统自我意识观念,适合对主体性问题有进一步兴趣的读者。
3. **《认知科学导论》(作者:[美] 丹尼尔·C·丹尼特)** –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为理解意识、思维和主体性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视角,与《主体性与自身性》中的跨学科探讨相呼应。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