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 书名:管控危机
- 作者:[英国] 斯图尔特·霍尔 等
- 豆瓣评分:⭐9.6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76028348
- 出版日期:2022-10-1
- 价格:98.00元
- 豆瓣:管控危机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批判传播学译丛。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当代文化研究之父霍尔经典著作。深入剖析战后英国社会。
【编辑推荐】
●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文化研究领军人物斯图亚特·霍尔经典著作,从社会暴力问题入手,探讨战后英国社会文化机制问题。
● 一部广阔的道德恐慌及其背后文化霸权与政治合法性的社会史。
●因其宏大的历史视野、独特的社会政治批判视角以及对葛兰西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成为霍尔在伯明翰时期的巅峰之作。
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初的英国社会,在应对“行凶抢劫”现象时会走入极端?
本书从社会暴力问题所引发的政治、舆论反应和波及全社会的道德恐慌入手,深入考察了经济衰退、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共识瓦解和政治合法性危机的背景下,英国社会文化霸权斗争和意识形态合法性重构的文化机制问题。
行凶抢劫所引发的道德恐慌,蕴含着一种针对社会秩序面临挑战和崩溃风险的焦虑和恐慌,其根源远远超出了…
📣听过的人说…
- 👽: 不知道是不是五个人写的原因,部分地方一针见血,部分地方罗里吧嗦,有些内容看两页发现前面不是说过了,怎么又来说一次……
翻译上一些不太能理解的事
①同一章里同一段引文。p337和p370……不一样
②后记写参见原书XX页,本书页面未注明对应英文版页面。后记的翻译就应加注在中文版的多少页……翻译很辛苦,但是也麻烦考虑一下读者 - 🌞: 经典就是经典!纳入下次上课的材料
- 😗: 新闻业如何制造道德恐慌?为何制造道德恐慌?这种道德恐慌最终产生了什么样的社会影响?以一个小点来观察政治媒介文化社会的相互运作以及建构机制。文化研究的重点还是在于表征和霸权,这样的道德恐慌建构就是一种媒介话语。你看今天也是一模一样的,媒体一会儿制造恐慌,一会儿去树立卡里斯玛安抚民众。一会儿媒体口中那个病毒还是个很厉害的东西,今天就成了一个大号感冒。媒体如此这般的建构现实,究竟为了谁的利益?
📑目录
有声版包含所有章节
- 目录
- 道德恐慌与文化霸权:解读《管控危机》(代译序)
- 作者中文版序
- 致谢
- 第二版序
- 第一版导言
- 第一部分
- 第一章 “道德恐慌”的社会史
- 行凶抢劫:一个外来词的入侵
- 编年史
- “犯罪上升率”公式
- 一个标签的转化轨迹
- 第二章 社会控制的起源
- 至高无上的法律
- 面对面的控制:警方如何放大危机
- 警察“运动”的起源
- 第三章 新闻的社会生产
- 首要定义者和次级定义者
- 行动中的媒体:再生产与转化
- 媒体与公众意见
- 犯罪新闻
- 行凶抢劫与媒体
- 互惠关系
- 第二部分
- 第四章 平衡叙述:报道汉兹沃思事件
- 事件:汉兹沃思“行凶抢劫”案
- 基础报道
- 社论
- 《太阳报》
- 全国性报纸的深度报道
- 伯明翰地区报纸
- 结论:传媒中的解释与意象
- 第五章 引导公众意见
- “尊敬的编辑先生”:读者来信
- 地方媒体表达渠道
- 私人-公共表达渠道:恶言谩骂
- 公众意见与意识形态
- 第六章 犯罪的解释与意识形态
- 社会图景
- 传统世界观的根基:常识
- 社会焦虑
- 解释与意识形态
- 第三部分
- 第七章 犯罪、法律和国家
- “正常的”犯罪和社会性犯罪
- 从“控制文化”到国家
- 国家的法律和政治秩序
- 文化霸权的模式及其危机
- 第八章 法律-秩序主导的社会:“合意”的枯竭
- “恐慌”的流变
- 战后文化霸权:建构共识
- 共识:社会民主变种
- 社会契约的瓦解
- 1968/(1848):剧变:分裂的国家
- 1969:“文化革命”和威权主义转向
- 工人阶级反抗:“挖得好,老田鼠!”
- 第九章 法律-秩序社会:走向“超常国家”
- 1970: 塞尔斯登人:“法律-秩序社会”的诞生
- 1971-1972:法律的动员
- 1972: “行凶抢劫者”时刻
- 后果:与危机共存
- 在黄色潜艇内
- 第四部分
- 第十章 “行凶抢劫”的政治
- 被压抑者的回归
- “从属地位”的结构
- 文化、意识和抵抗
- 黑人犯罪与黑人无产阶级
- “全世界受苦的人”
- 从哈勒姆到汉兹沃思:统统带回家
- 后记
- 译者后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