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 书名:谈话录
- 作者:王安忆,张新颖
- 豆瓣评分:⭐8.3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isbn:9787544775922
- 出版日期:2019-4
- 价格:68.00
- 豆瓣:谈话录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七次旗鼓相当的谈话,呈现文学创作的纯粹之美
作为中国当代重量级作家,王安忆身上同时有历史的厚重和时间的革新,她的作品既切中了时代痛点,又和速朽的潮流保持着距离。而作为兼具学识和才情的批评家,张新颖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现当代文学,用力透纸背的书写刻画着作者与时代的关系。阅读本书,即是欣赏两位势均力敌的谈话者在美学和智识上的碰撞。
◆几十载笔耕不辍,以工匠精神凿开文字与心灵的通道
王安忆认为:“文学是需要终身学习、认识、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到与人生同步。”她将文学融入生命之中:“文学家就是工匠,就是在做活,做到一定程度的量变自然会有质变……我们强调独创性,这已经是我们艺术评价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它不断地要求你提供新的内容。
◆以作家视角看同行,畅谈与汪曾祺、王蒙、莫言、余华、迟子建等人的交往经历
“我觉得汪曾祺的小说,写两类东西最好,一个是劳动,一个是…
📣听过的人说…
- 😗: “古典作家给你的是教养…..好作品是不能分析的…”
- 😗: 学到了很多,比想象中更好看,而且被激发了创作欲望(?)看的时候很想冲进书里,接着两位的某个话题一起聊下去【你谁
- 🌞: 阅读是个习惯,二十岁前没养成的话,以后也很难养成了。我到一个地方去,如果没有文字可以入目的话,会非常煎熬的。曲有的像我对上海市民的看法,一方面觉得他们不够崇高,不合乎我的理想,另一方面也蛮欣赏他们的性格、聪明的。新加坡的繁荣,是以失去诗意的性格为代价的。迟子建和我挺像,比如都不会去写办公室政治,不是说写就不好,而是这些都不能进入我们的审美。对现在孩子的失望在于他们完全不虚构,只临摹现实,以至于他们…
📑书籍章节
- 第一章 成长
- 一、小时候,性格,环境
- 二、母亲
- 三、父亲
- 四、“文革”期间的阅读
- 五、开始写作
- 六、职业化的状态
- 七、传统和反叛
- 第二章 关节口
- 一、文学讲习所
- 二、《儿童时代》
- 三、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 四、陈丹青
- 五、史铁生
- 六、再谈传统和反叛
- 七、写作习惯
- 第三章 “看”
- 一、鲁迅的“看”和沈从文的“看”
- 二、站在哪里看作品里的人物
- 三、一座废弃的锡矿,一座废弃的钨矿
- 四、看熟悉的东西和看不熟悉的东西
- 五、写爱情
- 六、小说,散文,戏曲,年轻人
- 七、对知识的兴趣
- 八、台湾和马华的文学,在台湾出书
- 九、我们有没有力量审美化
- 第四章 前辈
- 一、冰心、萧军、一些老人
- 二、宗璞
- 三、汪曾祺
- 四、陆文夫、高晓声、白桦
- 五、王蒙、张贤亮
- 六、张洁
- 第五章 同代人
- 一、张承志、张炜
- 二、莫言、贾平凹
- 三、阿城、王朔
- 四、刘庆邦、刘恒
- 五、迟子建
- 六、苏童
- 七、余华
- 八、年轻一代
- 第六章 写作历程
- 一、 准备期,“雯雯系列”
- 二、《小鲍庄》
- 三、“三恋”和性的话题
- 四、《流水三十章》和《米尼》
- 五、《叔叔的故事》
- 六、《妙妙》《香港的情与爱》等几个中篇
- 七、《纪实与虚构》
- 八、《长恨歌》
- 九、《长恨歌》之后
- 十、还在过程之中
- 附录 文明的缝隙,除不尽的余数,抽象的美学
- ——关于《匿名》的对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