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 书名:把自己作为方法
- 作者:项飙,吴琦
- 豆瓣评分:⭐8.4
-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2176953
- 出版日期:2020-7-1
- 价格:48.00元
- 豆瓣:把自己作为方法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听过的人说…
- 🌞: 读蒙田的时候,最好奇和疑惑的一点是,你的自我如何对他人有意义?蒙田一直在絮絮叨叨一些最私人的琐事,包括一些最微不足道的习惯,他怎么吃饭,他如何如厕。为什么我们都能读得如此津津有味,而不感到任何来自egoism的冒犯?多年之后,我慢慢明白,蒙田在叙述他自己的时候,叙述的是一个人,而不是在为这个人辩护。像看待他人一样公正、诚恳地看待自己。谈论这个人的优点,缺陷,不偏好,不夸耀,弄明白。毕竟对于这个自我…
- 😗: 项飙老师是一位很理想的对话者。对我来说,这本书解答了一些问题,遗留了一些问题,并制造了更多问题;我成为了一个问题的问题,需要从自己的问题去解决更大的问题。因为这些年编辑了非常非常多对话稿,对这种呈现方式感到亲切,也会在阅读时考虑如果是我来操作会如何提问或编排。答者和问者的坦诚对于一次对话来讲非常重要,前者是针对自己的欠缺不足,后者是针对当下的迷茫无力,这些部分或许也可以投射到读者身上,激发出更多“…
- 🌞: 2021-8-10打卡纪念。
📑书籍章节
- 代序 重建对话的精神
- 前言 自我是一种方法
- 北京访谈
- 访谈之前
- 童年图景
- 80 年代
- 北大青年的焦虑
- 研究“浙江村”
- 年轻人之丧
- 边缘与中心
- 个人危机
-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 用80年代来批判80年代
- 什么是批判
- 理解的学问
- 牛津访谈
- 访谈之前
- 牛津记忆
- 距离感与直接性
- 人类学的圈子
- 非虚构写作
- 学术不是天职
- 民族与民粹
- 新加坡启蒙
- “盘根”式共同体
- 跨国性的自洽的小世界
- 大学应该寻找例外
- 个人经验问题化
- 新研究
- 共同理想
- 乡绅作为方法
- 温州访谈
- 访谈之前
- 人的再生产
- 阶层流动的悖论
- 寻找新的话语
- 作为中介的人类学
- 再谈乡绅
- 尾声
- 附录
- 项飙著述目录
- 索引
⏏️必读理由
小标题:《把自己作为方法》:重构个体与世界的连接经纬
推荐理由: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与本土情境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把自己作为方法》是一本深度挖掘个体生命经验和学术探索之间微妙关联的力作。项飙教授携手吴琦,以其独特的跨地域对话形式,编织出一部既深邃又生动的知识分子精神肖像。此书之所以值得每位寻求深度阅读与思考的读者珍藏,首先在于其细致入微的分析视角。作者们透过对项飙教授个人历程的剖析,逐步延展至中国社会半个多世纪的变迁脉络,使读者能通过具体的“自我”故事透视宏大历史框架下个体的命运轨迹。书中关于知识共同体的探讨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应对民粹主义挑战的议题,都提供了新颖而深刻的见解。
此外,本书独到的“把自己作为方法”的理念,倡导在面对复杂社会现实时,我们应回归自我,反思自我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进而创新性地构建属于自己的小世界,这种以人为本的研究路径不仅对于学术研究具有启发意义,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引导我们提升独立思考能力,积极应对思维困境。
对于寻找能够启迪心智、解答生活困惑的读者而言,《把自己作为方法》无疑是一座丰富的知识矿藏,它的价值远超于单纯的叙事记录,而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
类似书籍推荐:
1. 《社会的构造》(作者:布尔迪厄)
这本书同样深入探讨了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其实践方式,帮助读者理解并反思自身与社会的关系。2. 《现代性的后果》(作者:安东尼·吉登斯)
吉登斯从全球化的角度解读现代社会的变迁,与《把自己作为方法》一样,关注个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及选择。3.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作者:欧文·戈夫曼)
该书聚焦于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分析,展示个体如何塑造和被塑造于社会互动之中,可作为进一步深化“自我作为方法”这一主题的补充读物。
评论(0)